生活是一部精彩的大戲,主角就是你自己,只有尋求突破,才能演譯自己想要的人生。

 

【心理小故事】

一對同卵的雙胞胎姐妹,她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幾乎是沿著相同的軌跡長大的。使用一樣的奶瓶,喝同一品牌的奶粉,玩同樣的玩具,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在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個班級讀書。但這對外貌十分相似的姐妹,性格迥然不同:姐姐活潑開朗,主動熱情,好交際,獨立性非常強。而妹妹則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遇事缺乏主見,許多事情常常要依賴別人才能解決。

 

造成姐妹倆性格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甚麼呢?

 

心理學家通過對姐妹倆的追蹤觀察發現,這主要是由於她們從小到大充當的「角色」不一樣。儘管她們是孿生姐妹,但父母對她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先出生的姐姐必須負責照顧後出生的妹妹,儘管她們的出生時間只差了幾分鐘。

 

姐姐被要求要照顧好妹妹的同時,妹妹也被要求聽姐姐的話,遇事必須同姐姐商量。這樣,姐姐就扮演了妹妹的「保護人」的角色,妹妹則理所當然地充當了被保護的角色。這種角色的不同,最終導致了姐妹倆不同的性格。

 

角色的不同對人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

 

角色影響行為

日本心理學家長島真夫等在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上進行了這樣的實驗。在這個擁有47名學生的班級裡,心理學家挑選了其中地位較低的8名學生,任命他們為班級委員。

 

一個學期過後,心理學家發現他們在班級同學心目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變化。第二學期重新選舉班幹部時,這8名學生中有6名又被選為班級委員。

 

另外,心理學家還發現,這6名新委員在性格和品格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自尊心和責任心有了進一步的增強,組織活動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角色的改變,不但可以讓人對你刮目相看,而且會促使你的某些特性也隨之改變。你給自己做出角色定位的時候,也是在勾勒你未來的生活。

【快樂密碼】監獄模擬實驗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知識分子」的角色會讓人顯得「文質彬彬」,「男人」的角色讓人多了幾分堅強和責任感,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通過「監獄模擬實驗」向人們展示了不同角色帶來的巨大心理差異。

 

菲利普.津巴多等人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辦公室的地下室建了個「模擬監獄」,準備用來進行一個預期為兩周的心理實驗。

 

他們以每天15美元的價格僱用了24名身心健康的男性大學生參加實驗。之後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人被指派扮演「看守」角色,心理學家為他們頒發了制服和哨子,並訓練他們推行一套「監獄」的規則,告訴他們不要將犯人的話當一回事。另一組則被指派扮演「犯人」角色,他們身穿品質低劣的囚衣,並被關在牢房內,只有一些簡單的權利。

 

心理學家在對「看守」和「犯人」講明了基本規則後,便都躲在觀察室靜觀事變。

 

「看守」們很快進入了管教的角色,他們開始變得十分粗魯,充滿敵意,他們還想出多種對付犯人的酷刑和體罰方法,幾乎每一個看守都有虐囚的表現:要罪犯們互相喊對方名字,還叫他們用手擦廁所等。

「犯人」們沒過多久便認可了「看守」的權威,甚至開始相信自己真的低人一等,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特別是第二天「看守」們粉碎了「犯人」們進行反抗的企圖後,「犯人」們的態度就更加消極了。不管「看守」要他們做甚麼他們都會照做。

 

鑑於上述情況,原本要進行兩周的實驗不得不提前停止了。「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膽顫心驚,大多數人的確變成了『犯人』和『看守』」,津巴多教授在實驗進行到第六天的時候,被迫終止了實驗。

 

實驗雖然停止了,但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生活是一部精彩的大戲,我們內心的角色定位決定了我們與眾不同的人生。

 

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1世紀影響中國社會的十位人物」的俞敏洪,是一位由農民之子成長為「教育首富」的創業英雄。關於人生的角色定位,他這樣形象地說道:「人是可以由草變成樹的,因為人的心靈就是種子。你的心靈如果是草的種子,你就永遠是一棵被人踐踏的小草。如果你的心靈是一棵樹的種子,就算被人踩到了泥土裡,只要你的心靈是一棵樹的種子,你早晚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