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會一廂情願地將自身想法投射於他人身上,試圖以己度人甚至影響他人,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心理小故事】

有位老人退休後在自己的園子裡栽了一株葡萄藤,經過一段時間的勞作,葡萄藤上終於結滿了一串串大葡萄。老人很高興,連忙摘了幾串分給左鄰右舍的人。

 

他先來到了住在他東面的商人家,商人熱情地招呼老人坐下,老人拿出葡萄請商人品嘗,商人一邊吃一邊說:「好吃,好吃!這葡萄要賣多少錢一斤?」老人說,葡萄是我自己種的,不要錢,商人說,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了,沒有吃東西不花錢的道理,堅持塞給了老人幾塊錢。

 

被商人搞得心情很差的老人又摘了幾串葡萄送給了住在他西面的一個當幹部的,那人接過葡萄,沉思了一會兒:「我還真想不到您有甚麼事情要求到我,我看您就直說吧!」老人再三表示自己沒甚麼事,只是想讓他嘗嘗葡萄而已。

 

那位幹部一面吃著葡萄一面說:「無功不受祿,您老有甚麼讓我辦的事情就直說,我們這麼多年的鄰居,就是您不給我送東西,您的事情我也會多多關照。」

 

被攪得心情更糟糕的老人,再次摘了幾串葡萄,送給了後院的老劉和他的老伴。老太太很高興,連連稱讚這葡萄就是比市場上買來的新鮮,而老劉則在旁一臉的警惕,對老人說:「大哥您一個人這麼多年,這到老了是不是該找個後老伴了。要找就找個老實人,可別找我家老婆子這樣的,整天沖我瞎嚷嚷。我看前村那個張老太太人挺好的,她老頭去世好多年了。」

 

鬧了個緋聞回來的老人只好一個人坐在樹下歎氣:「難道這世上連一個能真正與我分享這些葡萄的人都沒有了嗎?」

 

好意並不一定都是有所目的的,認為別人不懷好意的人大多是自己動機不純。

多疑平添無謂的憂慮

戰國時候,魏國的相國惠施接到莊周的拜帖說要來與自己會面。惠施聽人說,莊周這次前來魏國的目的,是想取他的相國之位而代之,所以十分緊張,命令官兵在都城裡搜捕了三天三夜,但還是沒抓到莊周。

 

正當惠施坐立不安的時候,莊周卻自己找上門來了,向惠施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從南海出發,想飛到北海。這隻鳥很奇怪,不是梧桐樹它不棲身,不是仙果它不吃,不是清冽的甘泉它不喝。

 

某天,這隻鳥從一隻貓頭鷹家飛過,看見貓頭鷹正準備吃掉一隻死了好幾天,身體都腐爛了的老鼠。當貓頭鷹抬頭看見這隻從上空飛過的鳥,以為這隻鳥也想吃它的老鼠,於是發出了一聲驚叫:『嚇!』」莊周講完故事,反問了惠施一句:「現在,你難道也要用魏國來『嚇』我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在無形中暴露的正是自己的心意。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佛印問蘇東坡:「你看我像甚麼?」蘇東坡半開玩笑地說:「我看你像一堆狗屎。」佛印也不反駁,微笑著說道:「我看你像一尊金佛。」

 

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個便宜,回家以後,便得意地向妹妹提起了這件事。

 

蘇小妹聽完大笑:「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意思就是你看別人是甚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甚麼。」

【快樂密碼】投射效應

心理學家羅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結果,有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而且他們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實驗表明,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了其他學生身上。

 

這種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其實質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一般表現為下面的三種形式:

 

一、相同投射

陌生人互相交往時,因為不理解彼此,雙方容易發生相同投射效應,彼此總在不知不覺之間就已然從自我出發作出判斷。

 

二、感情投射

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例如,自己喜歡某一事物,跟陌生人談論的話題就總圍繞這件事打轉,不管別人是不是感興趣,能不能聽進去。

 

三、願望投射

就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對方的一種投射現象。例如,一個小伙子對某個女孩一見鍾情,並且非常想與女孩認識,並讓她愛上自己,那麼,他就有可能把對方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動作、言語理解成對方也愛自己。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身想法投射到他人的身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就像甘迺迪.古迪在《怎樣讓人們變成黃金》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停下來,用數秒鐘的時間比較一下,你是如何關心自己的事情和關心他人的事情的,然後你就會理解,別人也和你一樣。

 

而你一旦掌握了這個訣竅,就會像羅斯福和林肯一樣,擁有了做任何事的堅實基礎。換言之,和別人相處的關係怎樣,完全取決於你在多大程度上替別人著想了。」

 

資料來源: